甲骨文字体是一款非常好用的字体包,以清晰直观的方式展示各种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对每个甲骨文的含义、演变历程进行详细的解释。可能设置有练习、测试等功能,帮助用户巩固对甲骨文的认识和理解。讲述甲骨文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甲骨文字体怎么设置
学习初期:
先从常见、简单的甲骨文字体入手,逐步熟悉其基本的形态和特点。
认真阅读每个字体的解释说明,理解其原始含义和象征。
学习中期:
结合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入了解甲骨文产生的原因和用途。
多进行练习,比如书写或辨认甲骨文字体,加深记忆。
学习后期:
尝试将甲骨文与现代汉字进行对比,理解其演变规律。
参加应用内的测试或挑战,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根据错误和不足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甲骨文字体
初期:熟悉游戏界面和基本操作,了解不同甲骨文元素大致的模样和其在合成体系中可能的位置。
中期:注意任务提示和线索,一些任务会引导玩家合成特定甲骨文,完成这些任务有助于解锁更多元素和知识。
后期:与其他玩家交流分享合成技巧和对甲骨文含义的理解;对于高难度合成,可尝试从甲骨文的结构和象形意义入手,分析可能需要的部件。
2. “猜猜甲骨文手游”
介绍:
玩家扮演考古学家,通过解读甲骨文寻找古代宝藏和谜题线索。
有大量不同的甲骨文图案等待解读。
可以和其他玩家一起破解谜题、交流心得。
攻略要点:
学习阶段:先了解一些基本的甲骨文的象形含义知识,比如日、月等简单且常见的甲骨文字形。
解题中:从甲骨文的笔画构成、形状特征等方面去推断可能代表的现代汉字;如果游戏有提示道具,合理利用在较难关卡。
社交方面:多和其他玩家交流讨论,有些复杂的甲骨文可能从别人的思路中获得灵感。
3. “汉字王国系列——破译古文字”(豌豆荚显示)
介绍:
这是一个通过古文字(主要是甲骨文符号)的组合来完成一个个汉字的古文字破译游戏,目前版本为体验版,有50个关卡。
攻略:
关卡前期:因为关卡数量有限,所以前期可以多尝试不同的甲骨文组合,了解甲骨文之间可能的拼接逻辑和一些常见字的甲骨文表现形式。
遇到困难关卡:可以先分析现代汉字的结构,如果知道其大概意思,联想一下在古代可能对应的场景和物品,再去寻找对应的甲骨文元素进行组合。
4. 抖音“文字成精”中甲骨文连线
介绍:
左侧是甲骨文,右侧是正常的汉字,需要将对应的甲骨文和汉字相连。
攻略:
动物类甲骨文:像鱼等比较形象的可以优先识别并连线;其他不熟悉的可以观察甲骨文的笔画特征,比如是否有重复的线条结构等。
抽象类:有的甲骨文是表达抽象概念的,这时可以结合选项中的汉字,从汉字意思反向推测甲骨文可能的形状。
5. “汉字的故事”App
介绍:
收录了100多种甲骨文字形,用户通过临摹解锁字形信息,按照自然篇、人篇、身体篇、植物篇、动物篇、武器篇以及其他等8个板块进行分类,每一个字形背后都有相应的解释帮助理解现今文字起源与发展。
攻略(如果算的话):
先从自己感兴趣的板块入手临摹,比如喜欢动物就从动物相关甲骨文字开始。
对于复杂的字可以结合解释中提到的和现代汉字的联系以及文字起源的故事背景等来加深记忆理解。
甲骨文字体介绍
来源:由方正字库设计整理,设计师为陈宇,经过众多专家审稿如黄天树、宋镇豪、黄锡全、刘钊、王立军、刘洪彪、李有来、朱培尔、虞晓勇、邵佩英、袁波、仇寅等。
字符集:大陆繁体(gb12345 - 90) 。
特点:收录字形在相对公认的已释读的甲骨文范围之内;字形主要以殷墟卜辞原拓和部分周原甲骨文为基础;以典型宾组类为主要字体风格;其字形结体对称而稳定,其线条遒劲坚实、挺拔爽利,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生动有趣又充满历史厚重感。
授权:有个人非商业授权、商业发布授权、出版物授权、嵌入式应用授权等多种授权形式(使用需注意授权限制和范围)。
应用场景:品牌、游戏、书籍、广告、影视、海报等领域。
甲骨文字体部分甲骨文字
创造于夏朝时期
与西方字母文字不同,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的背后往往都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往往都反映时代风貌,比如兵器戈,甲骨文上戈的字形,就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因此,判断甲骨文字的起源,可以通过器物的传承情况分析,比如“尊”:
所谓“尊”,本义是一种用以盛酒的礼器,字形是双手捧酒器进献,但双手捧着的“酒器”形状,在商朝却有很大不同,其中一种金文尊字,只流行于二里头文化早期,商朝已经消失的酒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广阔《观迹定书:考古学视野下夏商文字的传承与发展》:金文中的“尊”的酉形体,应当是二里头早期的大口尊,特征为高领、鼓肩、小平底近圜。这一型制的大口尊只流行于二里头文化早期,二里头晚期至早商大口尊已发生形变,尊体颈部变短,口部变大。
除了“尊”之外,“鬲”、“鼎”、“爵”等文字,它们对应的器物,往往都盛行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商朝中后期基本已经消失。
艺术源于生活,文字会遵循时代特征,因此这种情况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尊”、“鬲”、“鼎”、“爵”等文字,最迟诞生于二里头文化,也就是夏朝时期。后来,随着商代器型改变,文字字形出现了变化,但这种古老的字形还是传承了下来,并被部分人继续使用,所以才能我们才能看到对应夏朝器物的文字。
甲骨文中“酉”:诞生于仰韶文化?
除了部分文字诞生于夏朝之外,还有部分文字可能始于仰韶时代,最典型的是“酉”。
所谓“酉”,本义为“酒”,后来成为十二地支之一,为了表达“酒”,于是古人又造出“酒”字,这样“酉”专指十二地支之一,“酒”代表酒水。
然而,甲骨文中的“酉”,字形非常奇怪,下图可见1、2、3都不大相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同,要么文字逐渐规整,要么器物形象不同。但以图1、2、3来看,似乎不是文字字形逐步规范化,而是器物形象不同导致的。
其中,“酉”的图1字形,与仰韶文化的大口尖底瓶(见下图)侧视图非常相似,而仰韶大口尖底瓶有多种,最晚的是在仰韶晚期。
“酉”的图2字形,与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见下图)比较类似。现代科学证明,仰韶小口尖底瓶始于距今7000年时,是一种新型酿酒器,沿用将近2000年,此前是中国盛行的是小口鼓腹罐,两者一脉相承。
“酉”的图3字形,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尖底瓶(见下图)几乎一模一样。所谓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距今5000余年,处于仰韶文化晚期,在小口尖底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型的尖底瓶,下图2应该是一种过渡类型。
可见,中国尖底瓶发展一脉相承,一步一个脚印,据此可以肯定是原创产物,不是外来品。因此,苏美尔、古埃及的尖底瓶(与马家窑的一样),它们没有逐步演化过程,不可能是自创的,只可能源自中国。
另外,还有两个字值得探究,即“酒”与“尊”:
甲骨文中的“酒”字,一直是马家窑尖底瓶的象形,并没有其他形状。由于“酒”与“酉”采用的是同一种器具,因此“酒”字的出现,应该是在马家窑尖底瓶盛行之后。
甲骨文中的“尊”(双手捧着“酉”)字,其中“酉”部,有图2、3(酉字演化图),但没有图1的,因此“尊”字应该出现于马家窑尖底瓶盛行之前,但远晚于“酉”字。
由此可见,古人酒器造型的变化,导致“酉”字字形出现变化。但由于部分造型的陶器,比如仰韶小口尖底瓶,在龙山文化早期就基本已经消失,因此就不得不让人怀疑,“酉”字真正创造于距今5000年前,即仰韶文化时期。
其实,无论“酒”,还是十二地支,在上古都极为重要,“酒”是礼仪必须配,十二地支与时间有关,都是古人生活中不可忽缺的东西。因此,仰韶先民以此创造出“酉”字,实际上也并不奇怪。
著名考古泰斗苏秉琦曾经指出:“象形字的创造者只能是模仿他们亲眼看到、生活中实际使用的器物形态。因此,甲骨文实物虽出自晚期商人之手,它们却为我们留下中国文字初创时期的物证。”因此,他称仰韶小口尖底瓶为“酉瓶”,认为“酉”与部分与“酉”有关的文字,始于仰韶文化时代,“约当距今七千至五千年前”。